苏轼两仕杭州,有幸互相遇见|寻路东坡
2023-09-30 23:27:55

原标题:苏轼两仕杭州 ,苏轼有幸互相遇见|寻路东坡

封面新闻记者 徐语杨 刘可欣 邓景轩 浙江杭州报道

老杭州人都知道,两仕西湖岸边一路前行,杭州互相沿三台山往灵隐天竺方向 ,有幸遇有一条偏僻的寻路山径,这是东坡赤山埠与茅家埠之间的一条小岭 ,因种大麦得名大麦岭 。苏轼当年文人游湖后再去天竺,两仕必经此路。杭州互相

大麦岭题记

拾阶而上  ,有幸遇围栏之旁,寻路伫立着浙江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东坡石碑。旁边是苏轼已经观之模糊的石刻 ,仔细辨别 ,两仕题有 :苏轼 、杭州互相王瑜、杨杰、张璹同游天竺  ,过麦岭几个大字。这是北宋元祐年间 ,第二次到杭州任太守的苏轼 ,留下的到此一游 ,也是目前杭州城内唯一可信的苏轼题记原物 。

苏轼曾于熙宁年间和元祐年间  ,两至杭州为官  ,中间隔着将近20年的光阴 ,事迹、心境截然不同。第一次仕杭 ,他担任通判一职 ,并无实权 ,将一腔政治热情倾覆杭州山水。第二次以龙图阁学士知杭州,手握实权,他励精图治 ,两年间几乎日夜工作于西湖之畔  ,是名副其实的工作狂 。

2月上旬,正是春寒料峭时。浙江省文物局原副局长 、西湖申遗专家组组长陈文锦 ,西湖博物馆总馆馆长潘沧桑,杭州市苏东坡文化研究会发起人谌卫军 ,分别接受了封面新闻寻路东坡杭州采访组的专访。在烟雨朦胧的西湖边上  ,我们聆听了这位北宋文豪与杭州的两段深沉的情缘。

杭州与苏轼 ,他们有幸互相遇见了彼此 。

杭州苏东坡纪念馆苏轼雕像

初仕杭州:正式登上北宋词坛

王安石变法 ,苏轼对一部分政策是极度不认可的。王安石让御史参了苏轼的过失,无奈之下,苏轼便自请外放 ,避开朝政争端。熙宁四年,苏轼至杭州任通判 。通判一职,虽然也是州府长官,但主要负责一州之内粮运、水利和诉讼等事项,并无实际大权,他的上级是太守陈襄。幸运的是,两人政见相合 ,一见如故 ,和谐的上班氛围 ,也是苏轼这次任职杭州时惬意自如的原因之一 。

30多岁 ,正值壮年,心中一腔抱负无法施展 ,在苦闷之时遇见了杭州的东南名胜,彼时的苏轼是幸运的 。虽有苦闷,但美妻在旁 ,次子苏迨刚出生不久 ,家庭和美 ,同僚朋友众多,杭州繁华的风景浸润着他的身心 。

人人只识得黄州惠州与儋州 ,但在苏轼人生两次重大的转折点上 ,他都遇见了杭州。潘沧桑说道 。

由是,出任杭州的苏轼留下了无数美篇。今天我们熟知的欲把西湖比西子 ,淡妆浓抹总相宜宁可食无肉,不可居无竹诸句,皆作于此时。

还有一重要例证 ,是目前可考的东坡词 ,始作于杭州。苏轼第一次写词,是他第一次到任杭州时。这说明了一件事,他在这里的生活 ,是非常惬意舒适的。

词乃小道、诗余,虽然如今 ,宋代文学以词称颂 ,但不可否认的是 ,在北宋士子心中,词是文人间的游戏,仕途大道 ,无人以词闻名,因此乃有奉旨填词的柳永,凡有井水处 ,皆歌柳词。正因如此,没有些闲情雅趣,谁去写词 ?是谓余事作词人 。

于是在杭州,苏轼拿起他早已娴熟的诗笔,正式登上了北宋词坛 。此后余生 ,颠沛流离,每一个或得意或失意的时期 ,总有一首词能抒东坡怀 ,慰今人意。

依稀可见的石刻

据材料显示,这一时期,苏轼词作约40首 ,可以说是试笔 ,但是彼时已经名震文坛的苏轼哪怕只是初尝词作,也已经展示出以诗入词的老道与境界的广阔 ,为后期密州 、黄州等文学巅峰定下了极高的基调。

杭州的山水皆柔软。山不高 ,尤为平易近人,水至清,特别沁人心脾 。苏轼行走在西湖之畔 ,衔觞赋诗,登山漫游 ,访古刹、览山河柔情,在这里的三年间,一步一景,处处皆可入于诗情文章。文豪大才遇上如此胜景 ,才有如今的彼此成就 。

融儒释道于一体的苏轼 ,尤爱与方外之士结交。史载,熙宁四年十二月二十八日,苏轼到杭州 。十二月一日,便去了孤山游览,访惠勤和尚,并留下诗作《腊日游孤山访惠勤惠思二僧》 。

由此之故 ,苏轼总说自己与杭州前世就结下了缘分 。潘沧桑讲述了一个流传于杭州民间的传闻 。一次 ,他与朋友游览杭州寿星寺,两人刚进寺院 ,苏轼却停下了脚步,说道:我是生平第一次走进这里,但为何总觉得这里的样子如此熟悉 ?好像在此生活过 。他走到一处台阶前便同友人说:若我没记错,这里当有92级台阶 。两人一数,果然如此。

诗作《送襄阳从事李友谅归钱塘》中云:居杭积五岁,自意本杭人。苏轼前后一共在杭州工作约五载 ,按他与杭州本已结缘的想法 ,他前世今生早已是杭州人。

西湖一景

再仕杭州:守护神苏东坡

离开杭州后  ,苏轼到任密州,词风为之一变 ,以词写诗情,奠定了他在词坛的地位,既有十年生死两茫茫的柔情,也有左牵黄、右擎苍的磅礴。湖州一行,最是痛心。乌台诗案爆发 ,苏轼回京经受苦难折磨三月,才被押解至黄州,经历了绝望,重新拾起人生脉络  ,三咏赤壁 ,豪言壮志不减 。

庙堂之上 ,政局翻云覆雨 。重回开封的苏轼从六品一路升至三品 。元祐四年,苏轼以龙图阁学士知杭州,这一次,他是带着宏图抱负来的 。他对这里的山与水爱得深沉,他决定,要为杭州留下点什么  。

虽然苏轼第二次到任杭州的时间不足两年 ,但对于杭州百姓而言 ,意义确实远高于第一次 。杭州百姓家中人人都有东坡画卷,吃饭前必祝祷 。苏轼离任后,杭州人为他修建生祠祈福,可见备受爱戴如此 。

两年的日日夜夜 ,他基本都工作在西湖边上,我们可以看到 ,这个时期他在杭州的游览大大减少。我总感觉 ,他似乎知道什么,所以迫不及待想为杭州留下点什么。一生致力于西湖文化研究的陈文锦感叹道 。

潘沧桑馆长接受封面新闻专访

西湖淤塞 ,不仅破坏了山水风光,更严重影响了湖岸两边百姓生活。陈文锦认为,苏轼是一个有实干精神的人,而且尤其善于解决实际问题  。例如西湖淤泥堆积,他变废为宝,直接在此基础上修建了苏堤。

北宋即便科技水平发达,但也远不能像今日兴修工程一般  ,有这么多机器 。那时都是人一砖一石建成的 ,堤坝如何才能稳固,中间大有门道,非常复杂。苏轼当时请教了很多专家 ,他自己是真的懂水利的。陈文锦说道 。

此时 ,苏轼宛若工作狂,将自己的绝大部分时间 ,投入到了杭州城的治理之中 ,除了疏浚西湖兴修苏堤外 ,苏轼还解决了杭州城河道淤塞、疫病传染等诸多问题。为解决问题 ,为官也难免得罪乡绅土豪,但据记载,苏轼为官期间的政策推进却是比较顺利的 。

苏轼很聪明,他务实 、有自己独特的解决办法 ,他从不说空话大话。潘沧桑说道,大约在20多年前,杭州慧因高丽寺出土了一尊石像 ,有学者认为,这是苏轼像 。由此牵连出一段北宋年间的传奇佳话。

为了治理西湖,苏轼命工匠们挖掘慧因高丽寺旁赤山的硬土来筑湖堤 。这个提议 ,遭到了僧人们的强烈反对,理由是:赤山乃风水宝地  ,挖土必遭祸患。僧人们跪了一地,纷纷问道:若上天降祸 ,谁来承担?苏轼听闻后,直奔现场 ,并告诉僧人:这件事由我而起,若真的有灾祸,就冲我来 。我可以做你们的护法,保佑这一方宁静。

潘沧桑解读道 ,虽然只是流传于坊间的传闻 ,但在慧因高丽寺出土那尊石像后,杭州百姓都愿意相信,那就是苏轼的石像。这足以说明,千年以前的北宋到千年以后的如今 ,杭州百姓一如既往爱戴着这位‘老市长’ 。

两年不到,苏轼就匆匆离别了杭州 。奉诏回京后  ,他迎来了人生的最高峰 ,任吏部尚书一职,离当朝宰相仅一步之遥 。有人概括苏轼仕途 ,一生与宰相无缘,到处有西湖作伴 。离开杭州后,他把西湖治理的经验带去了他到任的每一处,扬州  、惠州皆有西湖 ,似乎在完成他与杭州的未了情 。

在杭州苏东坡纪念馆完成采访后,正遇见研学的老师带着孩子们前来参观。行至东坡雕像前 ,领队的老师向孩子们问道   :谁先来和咱们‘老市长’合影 ?孩子们一拥而上。如今杭州 ,人人都称呼苏东坡为老市长 。

初仕杭州,苏轼幸有杭州;再仕杭州,杭州幸有东坡。

(本稿件特别鸣谢杭州苏东坡文化研究会、杭州西湖博物馆总馆提供的帮助)

【如果您有新闻线索 ,欢迎向我们报料,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。报料微信关注 :ihxdsb,报料QQ:3386405712】

(作者:汽车电子配件)